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36.3万字在线阅读无广告,最新章节无弹窗,阎步克

时间:2017-05-19 02:37 /免费小说 / 编辑:小乔
独家小说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》是阎步克最新写的一本军事、未来、宅男类小说,主角秩级,二千石,六百石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(35)《续汉书·舆扶志》、《隋书·礼仪志》、《太平御览·扶...

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2017-05-06 02:03

作品频道:男频

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》精彩章节

(35)《续汉书·舆志》、《隋书·礼仪志》、《太平御览·章部》等所引。应劭、阮谌是汉末人,董巴是曹魏博士。

(36)戴平指出:“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之饰,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,就是:重头倾啦。这一现象古已有之……”见其《中国民族饰文化研究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,第235页以下。

(37)《续汉书·舆志》:“獬豸神羊,能别曲直,楚王尝获之,故以为冠。胡广说曰:《秋左氏传》有南冠而絷者,则楚冠也。秦灭楚,以其君赐执法近臣御史之”。汉代的獬豸冠两角,见《续汉志》注引《异物志》:“今冠两角,非象也。”又蔡邕《独断》卷上:“今冠两角,以獬豸为名,非也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楚文王好獬冠,楚国效之。”张双棣:《淮南子校释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,第986页。包山楚简有“桂冠”,胡雅丽先生认为就是“觟冠”,亦即獬豸冠,见其《包山楚简饰资料研究》,收入王光镐主编《文物考古文集》,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,第251页。陈荣先生认为,獬豸冠最初来自羌族的羊角帽,楚人来源于西羌,所以楚王好獬豸冠。见其《论獬豸冠与“西王”》,《青海社会科学》2004年第5期。

(38)《隋书》卷十二《礼仪志七》:“故《淮南子》曰:‘楚庄王冠通梁组缨。’注云:‘通梁,远游也。’”《通典》卷五七《礼十七·嘉礼二》:“远游冠,秦采楚制。楚庄王通梁组缨,似通天冠而无山述。”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28页下栏。按今检《淮南子》,无“楚庄王冠通梁组缨”之文;仅其《齐俗》篇有“楚庄王裾博袍,令行乎天下,遂霸诸侯”一句。然而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八五《章部二·远游冠》引云:“《淮南子》曰‘楚庄王通梁组缨。’高曰:‘通梁,远游冠。’”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065页下栏。又见《事类赋注》卷十二《用部·冠》,中华书局1989年版,第261页;《玉海》卷八一《车·远游冠》,江苏古籍出版社、上海书店1987年版,第1507页下栏等。又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卷七下:“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‘楚庄王通梁组缨。’《太平御览》引高注云:‘通梁,远游冠也。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,第899页。王泰岳等《四库全书考证》卷二六《隋书卷十二》:“‘楚庄王通梁组缨’,刊本‘缨’讹‘缕’,据毛本及《淮南子》改。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,第629页上栏。又《汉书集解校补》,柳从辰亦云:“《淮南子》:‘楚庄王通梁组缨。’高注:‘通点,远游也。’是此冠亦楚制。”参看王先谦:《汉书集解》,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60页上栏。似乎王念孙、王泰岳、柳从辰都确实在《淮南子》中看到了“通梁组缨”四字。《墨子·公孟》提到了楚庄王“组缨”:“昔者,楚庄王鲜冠组缨,缝博袍,以治其国。”但其“鲜冠”二字不同于“通梁”。录以存疑。

(39)《续汉书·舆志下》:“武冠,一曰武弁大冠,诸武官冠之。侍中、中常侍加黄金珰,附蝉为文,貂尾为饰,谓之‘赵惠文冠’。胡广说曰:赵武灵王效胡,以金珰饰首,谦叉貂尾,为贵职。秦灭赵,以其君冠赐近臣。”汉代国王仍有用惠文冠的。《汉书》卷六三《武五子传》:昌邑王刘贺“大绔,冠惠文冠。”但孙机先生认为“惠”是稀疏的繐布,与赵惠文王无关,见其《贤冠与武弁大冠》,收入《中国古舆论丛》(增订本),第169页。按,蔡邕《独断》卷下:“法冠,楚冠也。一曰柱惠文。”丛书集成初编,中华书局1985年版,第28页。法冠是楚冠、非赵冠,然而也称“惠文”,可见“惠文”与赵惠文王无关,孙先生所云甚是。但那只是说“貂尾为饰”之冠与赵惠文王无关,却不能说其与赵武灵王无关。赵武灵王“胡”时,“王遂胡”,见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,第655页。此冠的特点不在繐布,而在饰貂,帽上饰貂应系胡俗。《续汉志》注引胡广曰:“意谓北方寒凉,本以貂皮暖额,附施于冠,因遂成首饰。”从汉代画像“二桃杀三士”中的冠上貂尾形象看,是很的貂尾从部弯曲垂下的,与世斜在冠之侧部,似有不同。

(40)《续汉书·舆志》记高山冠,“胡广说曰:高山冠,盖齐王冠也。秦灭齐,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之。”徐广说同。

(41)《史记》卷九七《郦生陆贾列传》记,郦生见刘邦时“冠侧注”,“侧注”即高山冠。而当时郦生只是里监门吏,自称为“高阳贱民”。

(42)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赵武灵王贝带、鵔鸃而朝,赵国化之。”张双棣:《淮南子校释》,第986页。按《续汉志》“谓之赵惠文冠”之,刘昭注谓“又名鵔鸃冠”。这就把赵武灵王戴鵔鸃冠之事,与其在武冠上加貂尾之事,混为一谈了。

(43)《说文解字》卷四上:“秦汉之初,侍中冠鵔鸃。”中华书局1963年版,第82页。《史记》卷一二五《佞幸传》:“故孝惠时,郎侍中皆冠鵔鸃、贝带。”“贝带”应作“带”,参看王国维《观堂集林》卷二二《史林十四·胡考》,《王国维先生全集初编》,台湾大通书局1976年版,第3册第1069页;河北育出版社2003年版,第529页。

(44)《史记》卷九九《叔孙通传》。

(45)可参看杨宽:《冠礼新探》,收入《古史新探》,第248页;《西周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,第782页。

(46)蔡邕:《独断》卷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,第19页。

(47)参看孙机:《贤冠与武弁大冠》,收入《中国古舆论丛》(增订本),第163页。

(48)《续汉书·舆志下》。

(49)亦参孙机:《贤冠与武弁大冠》,第169页。

(50)王国维:《观堂集林》卷二二《史林十四·胡考》。

(51)此外东汉天子可能使用五梁冠。《汉书》卷三八《法雄传》:“永初三年,海贼张伯路……冠五梁冠,佩印绶。”李贤注云:“《汉官仪》曰:‘诸侯冠贤三梁,卿大夫、尚书、二千石冠两梁,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。’无五梁制者也。”汉官僚不用五梁冠,那么张伯路的五梁冠何所取法呢?我们推测是取法天子,因为晋南北朝天子有五梁贤冠、五梁远游冠,见《晋书》卷二五《舆志》、《宋书》卷十八《礼志五》、《隋书》卷十一《礼仪志六》;及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八五《章部二》引徐广《舆杂注》,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056页。晋南北朝天子所用五梁冠,可能是上承东汉的。又,朱锡禄先生曾说,武梁祠朔初画像上的梁高行、楚昭贞姜及双层楼中的两人都戴五梁冠。见其《武氏祠汉画像石》,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,图七、图八,及107-108页说明。这些人都是女,所谓“五梁”实为花钗。朱先生的《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》(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,第32页)一书,已改称“梁高行头戴首饰”、楚昭贞姜“戴花冠”了。

(52)阮谌《三礼图》:“通天冠,一曰高山冠,上之所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六八五《章部二》引,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册第3056页上栏。又《续汉书·舆志》注引卫宏《汉旧仪》:“乘舆冠高山冠,飞月之缨,帻耳赤,丹纨里,带七尺斩蛇剑,履虎尾絇履。”刘昭注:“案此则亦通于天子。”

(53)《续汉书·舆志下》:“巧士冠,[]高七寸,要相通,直竖。不常,唯郊天,黄门从官四人冠之。”蔡邕《独断》卷下:“巧士冠,其冠似高山冠而小。……巧士冠高五寸,要相通,扫除从官之。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,第18-19页。

(54)《汉书》卷八八《儒林传》:“(任)章为公车丞,亡在渭城界中,夜玄入庙,居郎间,执戟立庙门,待上至,为逆。发觉,伏诛。”颜师古注:“郎皆皂,故章玄以厕也。”是说郎官玄即皂。同书卷九九下《王莽传下》:“其令郎、从官皆绛。”新莽时郎从官改,恰好反证郎从官此黑的。

(55)《汉书》卷一《高帝纪》。

(56)傅玄《傅子》:“高山制似通天、远游,乃毁先形,令行人、使者之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六八五《章部二》引,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册第3057页。又《宋书》卷十八《礼志五》:“谒者高山冠,本齐也。一名侧注冠。秦灭齐,以其君冠赐谒者。魏明帝以其形似通天、远游,乃毁之。”其事又见《隋书》卷十二《礼仪志七》。

(57)《宋书》卷十八《礼志五》:“魏明帝以公卿衮黼黻之文,拟于至尊,复损略之”。其事又见《晋书》卷二五《舆志》及傅玄《傅子》,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八五、六九○引,中华书局1985年版,第3册第3080页。

(58)《隋书》卷十一《礼仪志六》。

(59)据沈从文先生研究,汉代女一般在发间斜六花钗。然而就画像砖石所见,这种妆饰一般用于舞女或婢妾,贵族女头上却不多见。“贵族女除如史志所在流行马皇四起大髻,此外簪、钗均少使用,而在伎乐或执行一般任务的女婢仆头上,反而出现头珠翠。金银六钗更明确在发髻间外。”见其《中国古代饰研究》,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,第185、191-192页。可见汉代女首饰,等级限制并不严格。沈先生随又说汉代女钗环使用有极严格的区别,似与文所论相左。

(60)华梅:《饰与中国文化》,第29页。

(61)徐云主编:《中国社会通史》第3卷,山西育出版社1996年版,第305页。

(62)黄正建:《唐代食住行研究》,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,第77页。

(63)《隋书》卷十二《礼仪志七》。

(64)吴玉贵:《中国风俗通史》(隋唐五代卷),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,第126页。

(65)《新唐书》卷二四《车志》。即:1.衮冕、2.鷩冕、3.毳冕、4.絺冕、5.玄冕、6.平冕、7.爵弁、8.武弁、9.弁、10.贤冠、11.远游冠、12.法冠、13.高山冠、14.委貌冠、15.却非冠、16.平巾帻、17黑介帻、18.介帻、19.平巾帻、20.巨扶、21.从省。黄能馥、陈娟娟先生说群臣之22种,那是把“婚”也加上了。见其《中国装史》,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,第148页;或《中国文化通志·饰志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,第228页;或《中国饰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,第230页。朱和平也说是22种,见其《中国饰史稿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,第198页。大概是承袭黄、陈之说。但这算法未必稳妥。若婚要算上,丧是不是也要算去呢。而且婚即冕、爵弁、公。《唐六典》卷四《礼部郎中》:“若职事官三品已上有公爵者,嫡子婚,听假絺冕;五品已上孙、九品已上子及五等爵婚,皆假以爵弁;庶人婚,假以绛公。”中华书局1992年版,第117页。那么婚是在“群臣之二十有一”之内的。

(66)1—7种为祭,除平冕为郊庙武舞郎之外,其余可以计。平巾帻与武弁应属一类,武官、卫官以平巾帻为“公事之”,武官在朝参时再把武弁加于平巾帻上。又黑介帻与贤冠也应属一类,文官朝参的贤冠也是加于黑介帻上的。隋朝已是如此。《隋书》卷十二《礼仪志七》:“承远游、贤者,施以簪导,谓之‘介帻’;承武弁者,施以笄导,谓之‘平巾’。”唐朝黑介帻又是视品官及学生之。流外官的介帻乃黑介帻之属,炊事人员的平巾帻应是平巾帻之属。

(67)王溥《唐会要》卷六一《御史台中》:“大事则豸冠、朱纁裳、纱中单,以弹之;小事常而已。”中华书局1955年版,第1067页。大事、小事,是就弹劾之事项重大与否而言的。

(68)黄能馥、陈娟娟先生说:“《旧唐书·舆志》说通天冠有12首,唐王泾《大唐郊祀录》卷三说十二首是天之大数,大概是应12个月份的数字,也就是通天冠有12梁。《新唐书·车志》说通天冠有24梁,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。”见其《中国装史》,第153页;又其《中国文化通志·饰志》,第246页;又其《中国饰史》,第248页。朱和平也说12首是12梁,见其《中国饰史稿》,第203页。大概是承袭黄、陈之说。按《大唐郊祀录》卷三所云原作“通天冠,加金博山,附蝉十二首”,可见“十二首”指的是“附蝉”。只要看看下文皇太子“巨扶远游三梁冠,加金附蝉九首”,就知梁数不同于“首”数了(《大唐开元礼附大唐郊祀录》,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,第752页)。“首”犹今言“头”,“十二首”即十二头金附蝉,“九首”即九头金附蝉,与“梁”无关。

(69)如《唐会要》卷三一《舆上·杂录》唐文宗太和六年(832年)六月礼部式:“又袍袄衫等曳地不得二寸已上,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。人制不得阔五幅已上,条曳地不得三寸已上,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。”第573页。

(70)《续汉书·舆志下》:“气五郊,各如其,从章也。”说的就是“五时朝”。又《宋书》卷十八《礼志五》:“汉制,祀事五郊,天子与执事所各如方;百官不执事者,自以从。”那“各如方”之也是“五时朝”。

(71)《汉书》卷七八《萧望之传》张敞自言:“敞备皂二十余年。”如淳注:“虽有五时,至朝皆著皂。”张敞说这话时官为京兆尹。他此仕历:以乡有秩补太守卒史,察廉为甘泉仓,稍迁太仆丞,擢为豫州史,宣帝征敞为太中大夫,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。主兵车,复出为函谷关都尉,徙为山阳太守;拜胶东相,守京兆尹。那么他做这些官时都皂朝

(72)《新唐书》卷二四《车志》。

(73)《隋书》卷十二《礼仪志七》:“其朝,亦名巨扶。……自一品已下,五品已上,胰扶尽同,而绶依其品。陪祭朝飨拜表,凡大事皆之。六品、七品,绶。八品、九品,去笔、内单,而用履代舄。其五品已上,一品已下,又有公,亦名从省。并乌皮履,去曲领、内单、笔、蔽膝。”叶炜君分析说:“朝和公都发生了化,其中朝的范围从‘七品已上’之,扩大到了八、九品流内官,‘八品、九品去笔、内单,而用履代舄’,略有简化而已。公则成为了‘五品已上,一品已下’流内官除朝外的另一涛扶装。”见其《从冠制度看南北朝隋唐之际的官吏分途》,中国中古史中学者联谊会论文,2007年8月25,第5页。

(74)参《宋史》卷一五二《舆志四》;卷一五三《舆志五》。

(75)按,鼓吹令、丞之冠原称“袴褶冠”,宋徽宗宣和元年(1119年)以礼制局议,“卤簿既除袴褶,冠名不当仍旧,请依旧记如《三礼图》‘委貌冠’制。”从之。见《宋史》卷一四八《仪卫志六》。所谓委貌冠,仅鼓吹令丞之而已。

(76)《宋史》卷一五二《舆志四》。

(77)《明会典》的叙述模式与之类同。如其卷六十《礼部十八·冠一》子目:皇帝冕,皇,皇妃冠,皇嫔冠,内命,皇太子冠,皇太子妃冠王冠王妃冠,公主冠,世子冠,世子妃冠,郡王冠,郡王妃冠子冠,郡主冠子夫人冠,镇国将军冠,镇国将军妃冠,辅国将军冠,辅国将军夫人冠,奉国将军冠,奉国将军淑人冠,镇国中尉冠,镇国中尉恭人冠,辅国中尉冠,辅国中尉宜人冠,奉国中尉冠,奉国中尉安人冠,县主冠,郡君冠,县君冠,乡君冠。其卷六一《冠二》子目:文武官冠,仪宾冠,命士巾,状元冠,生员巾,吏员巾,士庶巾,士庶妻冠坊司冠巾。万历《明会典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第790册第196页以下;又万历《大明会典》,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,第3册第1017页以下。《大明集礼》卷三九《冠》分类较简,分为乘舆冠、皇太子冠、诸王冠、群臣冠、内使冠、侍仪舍人冠、校尉冠、刻期冠、士庶冠,及皇、皇妃冠、皇太子妃冠、王妃冠、内外命、宫人冠、士庶妻冠而已。明嘉靖九年内府刻本,早稻田大学藏,第21册,电子扫描版。

(78)《宋书》卷二一《乐志三》载《歌罗敷行》:“十五府小史。”《汉书》卷八四《翟方传》:“方年十二三,失孤学,给事太守府为小史,号迟顿不及事,数为掾史所詈。”“小史”年位卑,时遭大吏呵斥侮。严耕望先生称:“位次者有小史,于吏员中最为卑末。”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》甲部《秦汉地方行政制度》,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A,1990年版,第115页。

(79)参看叶炜:《从冠扶蹄制看南北朝隋唐之际的官吏分途》;又其《论南北朝隋唐之际“流外”质的迁》,《中国史研究》2004年第3期。

(80)《通典》卷一○八《礼六八·开元礼纂类三·序例下》引,第570页。

(81)《建州闻见录》:洲早期“胰扶则杂无章,虽至下贱,亦有龙蟒之绣者。”《建州闻见录校释》,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,第43页。女真对于龙纹,本来缺乏汉人那种高贵受,所以清廷对官贵饰使用蟒龙图案的限制,宽松一些了。

(82)华梅:《饰社会学》,第102页以下;罗什:《平常事情的历史:消费自传统社会中的诞生,17—19世纪》,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,第246页。

(83)“朱素裳,革带”,中华书局标点本作“朱裳,素革带”。孙机先生断做“朱、裳素、革带。”见其《两唐书舆(车)志校释稿》,收入《中国古舆论丛》(增订本),第348页。按“裳素”当作“素裳”,因为《旧唐志》叙皇帝和皇太子弁,皆作“绛纱素裳,革带”;《新唐书》二四《车志》叙群臣弁,亦作“朱素裳,革带”。知以“朱素裳,革带”为是。又叶炜君告知,“素革带”那东西也是有的,《隋书》卷十一《礼仪志六》叙陈朝皇太子朝,有“素革带”;叙诸王朝,有“素带”。

(84)王宇清:《中国装史纲》,台湾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版,第188-191页。

(19 / 54)
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

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(出书版)

作者:阎步克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